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Evelyn

非一般的巴黎旅遊景點:Père-Lachaise

巴黎獲譽為歐洲的藝術中心,市內藝術館的文化魅力從來都令世界各地遊客為之陶醉。但其實跟藝術館頂盛的人氣相反,巴黎還有一個不太擠擁(反正就是活人不多)的室外景點,要說的正是巴黎最大的墓園 Père-Lachaise(拉雪茲神父公墓)。Père-Lachaise 佔地43公頃,墓園內建有70,000多座墳墓,墳墓的歷史對一般遊客而言無疑是一個獨特的旅遊景點,所以每年都吸引不少遊客參觀,也是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墓地。Père-Lachaise 佔地甚廣,但在迷宮般中的叢林中穿梭,也會偶然遇到一些歷史著名人物,如波蘭鋼琴作曲家蕭邦、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 Jacques-Louis David、法國女歌星 Édith Piaf、法國作家 Marcel Proust、愛爾蘭詩人 Oscar Wilde 等。而如果你在參觀 Père-Lachaise 時能多加留神,或許也能了解到不少歷史秘聞。


PÈRE-LACHAISE 的歷史

Père-Lachaise 內的 Monument des Victimes du Devoir
Père-Lachaise 內的 Monument des Victimes du Devoir

如曾經看過《Amélie》、《Emily in Paris》或《怪獸與葛林戴華德之罪》,你應該也有聽到過 Père-Lachaise,但你又知不知這個巴黎墓園的歷史?其實,Père-Lachaise 的前址是路易十四的神父 François d'Aix de La Chaise 的住宅,自1675 年至他在1709年去世期間,La Chaise 神父(法文是 Père)一直住在該遺址(前稱 Champ Evêque)。在他去世後百多年,正值巴黎缺乏墓地,而過份堆疊遺體在其他墓園又會增加傳播疾病的風險,拿破崙便決定將遺址改為墓園。La Chaise 深受民眾愛戴,所以那時的巴黎政府便以他的名字命名墓園,值以紀念這位神父的一生。


PÈRE-LACHAISE 變得遠近聞名的原因

Héloïse 和 Abélard 的墓碑(分別在1164年和1142年去世的一對戀人)
Héloïse 和 Abélard 的墓碑(分別在1164年和1142年去世的一對戀人)

雖然 Père-Lachaise 在現今非常有名,但在1804 年開始啟用時,這個巴黎墓地都不太受歡迎。由於 Père-Lachaise 在當時是位於貧民區內,因而那時的人都不喜歡選擇此處作身後安居之所,而且墓園也離巴黎市中心有點遠,結果一開始就只有寥寥可數的十多座墳墓建在這片廣闊土地上。為了改善墓地的形象,巴黎政府便決定於1817年轉移 Héloïse 和 Abélard(分別在1164年和1142年去世的一對戀人)以及 Molière 的遺體 (死於 1673 年的法國演員)。跟這些「名人」分享最後安息之地的想法顯然深得人心,因為墳墓的數量自此開始迅速增長,Père-Lachaise 更在1824年至1850年間需擴建五次,而直至現在,據記錄,此墓園已埋葬了超過100萬具遺體。


埋在 PÈRE-LACHAISE 的秘密

蕭邦的墓碑,但遺體卻不包括其心臟
蕭邦的墓碑,但遺體卻不包括其心臟
法國記者 Victor Noir,在1870年被拿破崙三世的堂弟 Prince Pierre Bonaparte 殺死
法國記者 Victor Noir,在1870年被拿破崙三世的堂弟 Prince Pierre Bonaparte 殺死

久而久之,越來越多名人埋葬在這巴黎墓園中,每年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拜訪。例如,蕭邦便是埋葬在 Père-Lachaise 的名人之一,但遺體並不包括他的心臟。原來,蕭邦在去世前要求家人把他的遺體劏開,確保他不是被活埋。所以家人應他要求,把他的心臟運回出生地波蘭安葬。另一趣史是跟 Victor Noir 有關的,由於他墓前的石像在褲浪間明顯隆起,所以輾轉相傳下,他的墳墓成為生育的象徵,不少女性都會前來摸一摸他的褲浪,祈求增加懷孕機會。


這些名人的小故事聽起來可能有些荒誕,但對在生還是過世的人來說,也正正因為這些故事而令 Père-Lachaise 更引人注目。Père Lachaise 雖然仍然接受新的遺體安葬在此,但跟1804年不同的是,現在已經多了一張等候名單,而園內可用空間也較之稀少。而對於仍在生的人來說,Père-Lachaise 是一個旅遊建築景點,遊客可以在漫步期間,值以欣賞園內一件件藝術品似的墓碑。


P.s. 如喜歡遊覽巴黎的另類景點,你或許也會有興趣看看這個在巴黎的印象派小島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